H&M“碰瓷”新疆棉,谁才是最大受益者?谁掌握了全球棉花定价权?
H&M“碰瓷”新疆棉事件持续发酵,事件的“幕后推手”BCI(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)也浮出水面。由于众多国际品牌均为BCI会员,使用取得BCI认证的棉花,因此当BCI暂停向新疆企业发放许可证后,耐克、阿迪达斯、新百伦、博柏利等品牌均不再使用产自新疆的棉花。
此次事件,也开始令人认识到BCI这类行业协会的重大影响力。独立评论人马岗对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表示:“BCI是具有(棉花)定价权的,举个例子,(当一个机构)掌握一种商品30%的供给量和10%的采购量,就可以主导该种商品的定价权。”
BCI“排除”新疆棉花,谁得益?
根据BCI官网,其为全球性非营利组织,是世界上最大棉花可持续发展计划。2018-2019年度棉花季节,获得BCI许可的农民生产了超过560万吨“Better Cotton”,约占全球棉花产量的22%;同时,BCI零售商和品牌成员采购了超过150万吨的“Better Cotton”。
中国棉花协会资料显示,新疆是中国最大的产棉区,年产量在500万吨左右,占到国内棉花产量的80%。而中国是仅次于印度的全球第二大产棉国。2019-2020年度,印度、中国、美国、巴西棉花产量分别为642.3万吨、593.3万吨、433.6万吨和300万吨。
不考虑中国其他地区,仅新疆的棉花产量便能超越美国,新疆棉花生产对全球棉花产业的影响力可见一斑。若以2019-2020年度全球共计2659.2万吨的棉花产量计算,新疆棉花产量全球占比为18.80%。
因此,BCI暂停向中国新疆企业发放许可证,意味着其供应链排除了80%的中国棉花产量,以及接近20%的全球棉花产量。
对此,马岗认为:“(此事)受益者当属美国、印度、澳大利亚、巴西等棉花出口国。”
供应链、定价权“暗战”
对于国内如何自建标准、自建供应链,从而掌握商品定价权,马岗认为有两大挑战:一是零售业不够强;二是我们的(棉花供应链)组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微乎其微。“目前,国内也有类似组织,比如中国纺织业联合会等,不过其影响力仅限于国内。因此,企业在面对国际化竞争时处于劣势。所以说,中国企业若要‘走出去’,必须建立自己的(棉花供应链)组织,并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,而不是处处受制于人。”
(文章来源于《每日经济新闻》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)

